三國演義閱讀報告


三國演義——成就大業的智計權謀

俗語云“少不讀水滸,老不讀三國”,我正值年少,懷有一顆志向遠大的心,一心建功立業並為夢想奮鬥,所以,這本《三國演義》正適合我。我期望洞悉其中的陰謀詭計、爾虞我詐,學懂老謀深算、溝壑滿胸。


話說天下大勢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東漢末年,群雄並起,漢朝廷面臨了黃巾之亂、黑山軍起義、外戚宦官政爭……等一系列事件而動盪不安,使得人口急劇下降,經濟嚴重受損,最後造成全國各地勢力自立,例如河北袁紹、遼東公孫度、揚州孫策、交州士燮、荊州劉表、益州劉璋、漢中張魯及涼州的馬騰、韓遂……等,經過一番亂鬥後,最後只剩下架空漢室、以曹操為首的「中央政權」,以及地方的「東吳」孫權、「蜀漢」劉備,這三方勢力始終僵持不下。曹操死後,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,國號「魏」史稱「曹魏」;隨後孫權、劉備也都自行稱帝,所以才有了所謂的三「國」的局面;最終,三國盡歸司馬氏。


合上此書,我難免心中有一絲無奈 。諸葛亮實乃一個曠世奇才,又是股肱之臣;孫權則是一個知人善用,英明果斷的君主。他們若聯手,很大機會就能統一天下,建立一個輝煌的王朝。可是,在書中,諸葛亮與孫權緣慳一面。諸葛亮受「 三顧草廬 」的感動,投靠了感情用事,較難成就大業的劉備,實在令人無奈。如果劉備按照諸葛亮的計劃北上攻曹,而非南下江東,大業可期。


雖然羅貫中寫《三國演義》的確寫得妙筆生花,但是他為提升著作文學水平,刻意多寫劉備丶關羽和張飛的情義,誇大劉備部下的功績,又貶低孫權、曹操和他們的部下, 對後者又是否公允?


閱畢此書,我對權謀的認知大增。 《三國演義》完美地演繹了人物之間以權術互相制衡對抗的情節,例如:諸葛亮用以自保的「空城計」, 黃蓋用以引曹操上當「苦肉計」, 周瑜用以欺騙曹操的「反間計」等。 這些計謀不難在現代商業社會中找到。


三國演義》是四大名著中最為聲名遠播的, 其延伸作品無數,包括兒童小說,電子遊戲,卡片,笑話書, 改編玄幻小說等等, 它們盛載著我的童年回憶。我小時候經常閱讀其延伸作品, 現在我有足夠的中文水平,才看回原著,感覺更為精彩有深度!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閱讀報告:拾香紀

太陽

表哥,那一次我不是故意的